【寝食难安啥意思】“寝食难安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担忧、焦虑或烦恼而无法安心睡觉和吃饭。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压力、困扰或重大事件时的心理状态。
一、
“寝食难安”出自古代文献,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,原意是“睡不安稳,吃不香甜”,后来引申为因忧愁、焦虑而无法正常生活。它强调的是心理上的不安定感,往往伴随着情绪波动和精神压力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寝食难安”多用于描述人因某种事情(如工作压力、家庭矛盾、健康问题等)而感到极度焦虑,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。这个词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,常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寝食难安 |
拼音 | qǐn shí nán ān |
词性 | 动词/形容词 |
含义 | 因忧虑、焦虑而无法安心睡觉和吃饭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心理压力大、情绪不稳定的状态 |
近义词 | 心烦意乱、坐立不安、寝不成寐 |
反义词 | 安心入睡、饮食正常、心安理得 |
使用场景 | 描述因压力、担忧、焦虑导致的身心疲惫 |
例句 | 他因为项目失败,整日寝食难安。 |
三、使用建议
“寝食难安”虽然表达力强,但使用时要注意语境。它更适合用于描写人物心理状态,不适合用于日常口语交流。如果想让语言更自然,可以换成“睡不着觉、吃不下饭”等更口语化的表达。
此外,在写作中适当使用这类成语,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,但不宜过多堆砌,以免显得生硬或刻意。
总之,“寝食难安”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,能够准确传达出人在压力下的心理状态。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表达中更加得体和生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