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乐不思蜀的故事】“乐不思蜀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,出自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。这个成语原本是形容一个人安于现状、忘记故乡或旧业,后来引申为沉迷于眼前的快乐,而忘记了过去的苦难或责任。
故事讲述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最后一位君主刘禅(阿斗)。在蜀汉灭亡后,他被曹魏俘虏,被迫迁往洛阳。虽然身处异乡,刘禅却毫无忧愁,反而过得很安逸。有一次,司马昭问他是否思念蜀地,刘禅回答说:“此间乐,不思蜀。”这句话后来成为“乐不思蜀”的典故。
这个故事反映了刘禅性格中的软弱和缺乏远见,也揭示了他在面对失败时的麻木与无能。尽管如此,他并未因此受到惩罚,反而被封为安乐公,生活优渥,最终得以善终。
乐不思蜀故事总结表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来源 | 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 |
故事主角 | 刘禅(蜀汉后主) |
故事背景 | 蜀汉灭亡后被俘至曹魏 |
关键情节 | 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蜀,刘禅答“此间乐,不思蜀” |
成语含义 | 安于现状,忘却故乡或旧业 |
后世引申义 | 沉迷于眼前快乐,忽视责任或过去 |
历史评价 | 刘禅性格软弱,缺乏作为,但结局较为安稳 |
文化影响 | 成为成语,常用于批评人贪图安逸 |
通过这个故事,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,以及语言文化的深远影响。同时,“乐不思蜀”也成为提醒人们不忘本、珍惜当下的一种警示。